当前位置:首页  发展规划  总体规划

中国药科大学“十三五”规划

发布时间:2020-03-25   阅读次数:545   部门: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处


面对高等教育发展新形势,学校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等文件精神,根据中国药科大学第九次党代会战略部署,抢抓发展机遇,坚定不移地以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为目标,统筹考虑中长期发展目标和各阶段建设任务,进一步明确十三五期间学校发展思路和改革重点,特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

“十二五”期间,学校在教育部和江苏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不断探索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发展道路,学校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办学水平明显提高,为实现建设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宏伟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十二五”取得的成就

1. 内部治理结构渐趋完善

《中国药科大学章程》获教育部核准实施。《中国药科大学学术委员会章程》正式颁布实施。《中国药科大学关于全面深化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获教育部批准实施。通过转型发展大讨论,明确了建立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目标定位。成功召开第九次党代会,科学提出分“两阶段”、实施“三步走”战略。党委常委会、校长办公会议事规则和“三重一大”决策制度进一步完善。引导管理重心下移,逐步推进校、院(部系)两级管理,扩大院(部系)自主权。

2. 师资队伍建设成效显著

“十二五”期间,学校教职工人数由1415人增长到1552人,增长9.7%。其中教师人数由739人增长到828人,增长12.04%。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由40.8%增长到53.3%。具有副高职称教师比例由29.7%增长到36.5%,具有正高职称教师比例由12.7%增长到15.7%。新增院士2人、国家杰青2人、江苏省特聘教授10人。入选“万人计划”3人。新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1个、江苏省“双创计划团队”3个。通过新的绩效考核实施方案,对院(部系)实行分类考核。打通职员职级晋升通道。修订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评审条件。完善新教师队伍建设相关制度,修订师资博士后工作管理制度,实施青年教师提升计划。

3. 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

“十二五”末,学校全日制在校生15414人,其中本科生11019人、专科生757人、硕士研究生2933人(含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785人)、博士研究生705人。全日制在校研究生与本科生比例为1:3。积极探索符合国际规范、具有中国特色的临床药学教育制度。实行研究生导师上岗审定制度,落实研究生导师配套投入培养经费政策,建立博士生招生指标动态调整机制,推行博士研究生招生“申请—考核”制度。通过设立“国邦卓越奖教金”,树立爱生重教标兵,在全校营造爱岗敬业、重教育人工作氛围。“十二五期间,新增优势专业4个,省级以上品牌专业、特色专业、重点专业覆盖率达79%。新增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实体、虚拟)2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基地5个。获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3项、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个。获教育部精品视频公开课2门、精品资源共享课8门。获第七届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3项,囊括该届药学教育类所有教学成果奖。本科生就业率多次位居部属高校前列,其中,2014届本科生就业率位居部属高校第一名。

4. 学科整体实力逐步增强

2012年教育部学科评估中,药学、中药学两个一级学科排名位居全国前三。中西医结合一级学科入选江苏省“十二五”一级学科重点学科,中药化学二级学科入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药学、中药学、药物生物技术与生物制药获“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立项建设。药理与毒理学、化学和临床医学3个学科领域的ESI排名进入全球前1%。“十二五”末,药理与毒理学学科发文量排名全球第24位,居国内高校之首。20112015年在亚洲杂环化合物子领域前五位创新机构中,我校排名第一。围绕药学主干学科,先后成立工学院和基础医学与临床药学学院。院部建设构架形成药、医、工一体两翼格局。新增应用统计、公共管理2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

5. 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成立由桑国卫院士担任中心主任的国家药物政策与医药产业经济研究中心。新增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2个、省科技厅重点实验室1个、省教育厅重点实验室2个。承担纵向项目709项,到账经费5.6亿元。承担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26项,立项经费1.78亿元。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重点、重大研究计划、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14项,经费4446万元。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立项项目331项,立项经费1.89亿元。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7项,其中1项为重大项目,取得历史性突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20项,其中一等奖9项。获新药证书2本,临床批件6个,其中1.1类化学新药4个。申请发明专利1175件,授权410件,年均增长分别达10.6%7.8%。发表SCI论文3898篇。在Nature CommunicationsPNASANGEWJACSBLOOD等世界著名杂志发表完成于校内的科技创新成果。《中国天然药物》被SCIMedline收录,并获“中国百强科技期刊”。

6. 社会服务能力持续提升

“十二五”期间,学校作为教育部高等学校药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中国药学会药学教育专业委员会、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药学教育研究会的主任委员单位和秘书长单位,以及全国食品药品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单位,在全国药学类专业教育教学的研究、指导、咨询、评估、服务等方面充分发挥行业示范带头作用,引领我国高等药学教育发展方向。“十二五”期间,与10多个省市签订合作意向书,签订横向合同1556项,到账经费2.39亿元,较“十一五”翻一番,其中100万元以上重大合同56项。共建联合实验室17个。中国药科大学国家药物政策与医药产业经济研究中心升级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法治研究基地,并获工业和信息化部支持共建。成人教育学院更名为继续教育学院,发起成立全国药学继续教育联盟,与国家执业药师资格认证中心共建药师教育学院。“十二五”期间,成人学历教育共招收学员25300人,毕业学员24700人,培训执业药师30000余人,培训省市级食品药品监管系统干部800余人。南京市第一医院成为学校首家附属医院;与南京鼓楼医院合作成立临床学院。与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药品审评中心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开展药物评审人员的培训。与南京江宁(大学)科创园达成共建生命科学创新园协议。

7. 对外合作交流不断加强

先后与30余所国(境)外知名高校建立实质性的校际交流。第一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国药科大学—英国斯克莱德大学”药学(生物化学-药理学)本科专业,于2014年成功开班。中国药学博士专业学位(Pharm.D)师资培养项目获国家留学基金委长期资助。与美国、加拿大等多所世界一流大学达成协议,联合实施Pharm.D人才培养。建立面向外国留学生的“本--博”贯通的全英文授课体系,留学生人数大幅增长。

8. 办学基本条件逐步改善

“十二五”期间,学校收入总额46.61亿元,支出总额40.69亿元。新药安全评价中心顺利通过国家GLP认证,药学实验动物中心通过江苏省动管委的审查并正式启用。建成校园无线局域网,实现两校区有线、无线全覆盖。校园网出口带宽由700M提升至1.5G。江宁校区图书馆正式启用,馆藏资源总量达160余万册。大幅上调教职工住房公积金缴存基数,教职工收入连年增长。完成江宁校区行政楼、会议中心、图书馆、体育馆、新药安评中心、后勤保卫楼等基本建设项目。江宁校区学院实验楼建设项目正式开工建设。累计投入1.6亿元,完成校舍维修改造、电力增容、学生宿舍空调安装等修缮项目。植物园、樱花苑、珙桐园等一批校园景观初步建成。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初见成效。基金会接受捐赠总额持续增长。

9. 党建思政工作保障有力

积极开展创先争优活动,落实《深入开展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的实施方案》,实施党建“四个三工程”。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并落实学校领导班子转变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五个一”机制,基本完成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两方案一计划”和教育部巡视反馈意见整改落实各项任务。扎实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完善理论中心组学习制度,加强校、院(部系)两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实现各层次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全覆盖,共有全国、省市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15人。“十二五”期间,教工党员比例从59.28%增加到63.38%

(二)问题与不足

经过十二五期间的建设,学校各项事业取得长足发展。但是,与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要求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1. 师资队伍建设亟需倾力加强

高层次人才的数量明显不足,大师级人才匮乏。目前,学校生师比较高,亟需强有力的师资人才保障,师资结构仍需进一步优化。

2. 学科科技创新需要重点突破

学科优势不明显,发展不均衡,科研经费总量相对较低,主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意识薄弱,承担国家级重大项目能力不足。

3. 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

人才培养“大而不强”问题仍存在;毕业生升学和出国率、一次就业率偏低;人才培养的特色需进一步彰显。

4. “国际化”战略需大力推进

学校推进国际化战略的措施有待进一步厘清和凝炼;学校大外事格局缺乏完善的支撑体系;在校生参与国际交流、教师出国研修比例偏低;国际科研合作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5. 体制机制建设仍需持续完善

学校的体制机制还不完全适应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办学规律。科研管理体制机制僵化陈旧、师资人才积极性没有有效激发等问题依然存在。

二、机遇与挑战

1. 高等教育发展的大变革

201510月,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着力推动一批高水平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从2016年开始,每5年为一个建设周期。分三个阶段,力争到本世纪中叶,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数量和实力进入世界前列,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双一流方案提出“分类推进、分级支持”、“强化绩效,动态支持”,既要支持综合性大学发展,也要支持行业特色型高校发展。资金分配更多考虑办学质量,重点向办学水平高、特色鲜明的学校倾斜,在公平竞争中扶优扶强扶特,促进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未来515年,中国高等教育将进入提档升级的快车道,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方式将发生重大变革。高校之间、学科之间的竞争势必更加激烈,如何适应变化,抓住战略机遇,如何办出特色是未来五年学校发展的重要课题。

2. 医药行业发展的大机遇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将“健康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中国制造2025》中将生物医药产业及高性能医疗器械列入十大重点推动领域。20162月,李克强总理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专题部署推动医药产业创新升级,更好服务惠民生稳增长。当前,医药行业正发生积极的变化,大健康产业将成为未来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24个省(市、区)已将生物医药产业列为支柱产业。我国由医药大国转变为医药强国,核心是创新,关键在人才。作为唯一一所教育部直属药学类“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国家战略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了大好机遇。学校要主动承担起为大健康产业发展提供必需的人才、产品与服务支持的历史使命。

3. 高等药学教育的大竞争

目前,我国举办药学教育的高校数已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位。截止2015年底,我国共有419所本科院校设置药学类专业,特别是许多综合实力强的院校,竞相设置药学院系,药学教育资源在高校间的竞争将更加激烈。此外,随着“互联网+教育”的发展,不仅带来教育技术的革新,更带来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学方式、人才培养过程的深刻变化,倒逼具有百年发展历史的高等药学教育在互联网语境中重塑自我。显然这将对我校形成巨大的冲击,未来5年,学校如何继续引领药学高等教育将是一个巨大挑战。

三、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中共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求,秉承精业济群校训精神,坚持“学术第一、师生为本、共生共赢”办学理念,树立以人为本,质量为先的发展观;以综合改革为动力,重点突破,强化特色,提升内涵,创新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拓展社会服务空间,推进文化传承创新;把握机遇,乘势而上,加快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步伐。

四、发展目标

学校以加快创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步伐为战略指导,坚持2036年中长期战略目标与2020年近期建设任务相统筹,坚持目标引领与问题导向相统一,坚持体现世界水平与凸显中国特色相协调,坚持战略性和操作性相兼顾,制定“十三五”建设目标。

十三五建设目标:学科建设、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高水平师资、科学研究、国际化办学等方面实现跨越式发展,夯实研究型大学基础,向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方向迈出坚实步伐,学校跻身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行列。

1. 建成一个学科结构更优化的研究型大学学科体系

通过调整和优化学科布局,明确学科定位,形成一个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的研究型大学学科体系。以提升学科集群实力建学科高原,构筑世界一流学科高峰为主线,构建优势学科保持领先、基础学科和交叉学科支撑有力、应用型学科特色鲜明的层次清晰、定位有别的完整生命科学学科生态体系。

2. 构建一个药学特色鲜明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建立能与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对接的药学精英人才培养体系,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培养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药学高级专门人才,造就一批活跃在药学专业领域和国际舞台的领军人才,以及享有举世公认的学术口碑和崇高社会声誉的杰出校友,使学校成为国家高端医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3. 凝聚一支富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水平药学师资队伍

积极推进人才强校战略,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富有创新精神和国际竞争力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全力培育一支以院士、国家杰青、学校杰出学者为核心的高水平教师队伍;大力培养一支以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江苏省“双创计划”、江苏省“特聘教授”、江苏省“333人才工程”等国家和地方人才工程入选者为骨干的中青年学术带头人队伍;努力培养一支优秀学术带头人后备队伍。

4. 产出一批在国内外有重大影响力的科技创新成果

密切跟踪行业共性和关键技术,整合优势资源,促进学科交叉协同,不断强化新药研发领域技术领先的基础和优势,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政策研究等方面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攻关,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发展。

5. 铸就一流的药学专业领域社会影响力和学术声誉

以“培育药界精英、研发普惠良药、贡献幸福生活”为使命,发挥学校声誉的磁场效应和集聚效能,着力加强药学精英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兴药为民,荣校报国,提高学校的影响力和社会声誉,形成学校和社会互相促进、协调发展的良性循环,努力将学校建设成为全球最受尊敬的药学高等学府。

、建设任务及举措

(一)构建药学为主导、结构合理的研究型大学学科体系

对接国家战略需求,把握国家实施新一轮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重大机遇,加快优化学科布局,完善面向大健康产业的生命科学学科体系。

1.构建生命科学学科体系

以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40号)为指导,围绕国家“到2020年,基本建立覆盖全生命周期、内涵丰富、结构合理的健康服务业体系”的目标,结合学校实际,巩固优势学科,积极拓展新兴、交叉学科,加强特色应用型学科建设,努力构建涵盖药学、化学、生物学、基础医学等学科的生命科学学科体系。为学校人才培养奠定坚实基础,为国家医药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2.重点发展优势学科

重点加强以药学和中药学为主导的优势学科建设,保持其在全校学科建设与发展中的龙头地位,不断扩大影响力。药学和中药学学科的若干方向或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形成5-8个实力突出、支撑力强、特色明显的高水平学科方向。

3.加快展支撑学科

加强基础支撑学科的建设与延伸发展。促进化学、生物学、生物医学工程学等学科形成较强的研究实力,力争 “十三五期间,达到博士学位授权点水平,在国家政策允许的条件下,新增一级学科博士点1-2个。通过“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二期项目的立项支持建设,努力将基础支撑学科建设成为江苏省重点学科或者学科培育点。加快基础医学(免疫学、病原生物学、病理学等)的建设与发展,为药学学科提供有力支撑。

加强交叉学科的发展。提高海洋药学、药学(生物)信息学、制药工程学、精准医学等学科或方向实力,取得突破性成就;加快临床药学学科发展,尽快牵头建立符合我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临床药学教育和临床药师培养模式,使临床药学成为学校新的学科生长点和发展亮点,努力将学校建设成为我国临床药学教育的引领者和示范者。

4.全力打造特色应用型学科

基于国家和行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学校在充分尊重学科自身规律基础上,科学设置专业并进行动态调整,积极支持我校一批立足于行业发展需求的经、管、文、法等门类特色应用型学科和专业发展,如社会与管理药学、药物经济学、应用统计等。

加强专业学位授权点的管理和建设工作,力争在“十三五”期间,新增博士、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3-5个。

(二)构建药学特色鲜明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强化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立足国家医药卫生事业,推进研究型、应用型药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培养基础宽厚,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的药学高级专门人才,造就一批具有国际视野、求真务实,能开拓创新、引领发展的药界精英和社会中坚。

1.科学编制招生计划

本专科规模适量微调,逐步扩大研究生规模。力争到“十三五”末,在校本专科生10580人、研究生5366人,其中硕士研究生4366人、博士研究生1000人。本科生与研究生比为2:1;学术硕士与专业硕士之比为1:1;硕士研究生与博士研究生之比为4:1

完善招生宣传工作机制,继续开展夏(冬)令营、校园开放日等活动,扩大学校、学科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增加面上宣传的主动性,提高点上宣传的针对性,最大限度地吸引具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优秀生源报考我校。

2.扎实推进本科生教育教学改革

充分认识人才培养中心地位,着力建设一流本科教育。推进研究型和应用型药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注重因材施教和个性化培养,促进学生充分发展。通过教学基本状态数据采集、专业评估,教学质量年报等手段,提升教学质量。本科生试行大类招生、分类培养,建立通识教育体系。对部分优秀学生实施特殊人才选拔和培养政策。优化课程结构,专业必修课比例降至75%左右。改革授课方式,提高小班教学、研讨课和个性化课程的开课能力。本科生研讨课覆盖面达50%,本科生小班化(人数<70人)课程占课程总数85%。加强信息化建设,所有课程主要教学资源上网,提高网上资源质量,建设一批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以及优质慕课(MOOCs)课程。确保一流教师为本科生上课。学校领导深入本科生课堂随堂听课。更新实验仪器,加强本科实验教学平台建设。

以教育部本科教学审核评估为契机,进一步加强江苏省品牌专业建设,优化专业结构,全面提高本科教学水平,力争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3项,省级教学成果奖4-6项。“办中国最好的药学教育”理念深入实践,引领全国药学教育。

3.巩固完善研究生培养体系改革

优化完善学校研究生培养方案、模式。科学设定研究生导师资格条件,建立和完善导师培训制度,提升导师整体水平。对各层次、各类型研究生实行分轨培养和分类指导。完善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模式。资助建设专业核心课程,资助 “研究生全英文课程” 6-8门。推广研究生“国际化公开课”,每年开设国际化公开课5门以上。搭建完善的校内研究生交流平台,不断提高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健全研究生教育质量监督体系,严格掌控研究生学位授予标准,提高研究生论文质量。探索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新途径。明确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重点领域,重塑专业学位课程体系。构建三种“专业实践”模式,建立健全实践基地“四级管理”体系,实行“五段考核”制度。改革和完善研究生资助制度,提高研究生待遇。建立健全研究生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教育制度。

增加本硕连读、硕博连读、本硕博连读的学生比例。积极推行“长学制博士生”培养模式,将博士学制由三年延长至四年。逐步建立博士生多元选拔机制,实博士生入学选拔“申请—考核”制度,充分发挥博士生导师在招生中的主导作用。“十三五”期间,博士研究生的学术创新能力达到国内先进高校前列,论文发表在(IF)≥3.0SCI索引源期刊的博士研究生比例达80%;培养江苏省优秀博士论文14-17篇。

4.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坚持立德树人导向,践行“三育人”和“三全育人”工作理念,积极开展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抓好学生党团建设,规范学生党员培养和发展程序。加强辅导员队伍、本科生导师队伍和学生思政教育专职干部队伍建设。

设立大学生“一站式”服务中心。通过建设基于大数据的学生成长系统,对学生学习、心理、贫困、就业等情况的轨迹分析,实现学生学习生活的动态把握,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精准化服务。改善学生学习生活条件,建立并完善 “奖、贷、助、勤、免、补”六位一体的帮困助学体系和多层次、全方位的帮困网络。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高心理咨询服务的专业化水平和覆盖面,修订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工作制度,完善学生心理危机发现、监控、干预、转介、善后工作体系,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

丰富学生业余生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优化学生文化艺术社团管理,继续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推进“一院一品”项目,打造校园品牌活动。建立第二课堂实践项目体系,加大社会实践基地建设,扩大社会实践活动的参与面和关注度。强化志愿服务活动,构建项目化、基地化、品牌化的志愿服务机制,全面提升志愿服务整体水平和社会影响力。推进阳光体育活动,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完善学生的体质测试与监控工作,确保全校学生每年的体质健康合格率保持在90%以上。抓好高水平运动队建设和管理。继续保持排球、健美操等项目在省内的竞技领先水平,排球队争取获得全国性比赛前八名,健美操队争取获得多项全国性比赛冠军。

5.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

改革实验教学体系,加强实验基本操作规范训练,提高综合性实验项目比例,逐步实现实验室对学生全面开放。

成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中心”,组织协调全校学生职业规划和就业服务工作。深化就业指导,畅通就业渠道,提高就业能力,优化就业服务,稳步提升毕业生出国升学率和一次就业率。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把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大学生创业实践平台,建立灵活的学籍管理制度,增强学生对学业选择安排的自主性和灵活性,营造良好的大学校园创业文化氛围,提高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质量,“十三五”末,创新创业项目学生参与面达到50%,在“挑战杯”等全国性的创新创业大赛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

(三)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的高水平人才队伍

以建设高水平、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师资队伍为目标,争取到2020年末,在用人机制改革和高层次人才建设方面实现突破。明显改善和提高师资队伍的结构与水平,努力构建一支以高层次人才为龙头,数量充足、学科齐全、结构合理的人才梯队,为学校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1.调整优化队伍结构

“十三五”末,全校教职员工规模达到1700人左右。其中,教师占60%以上;党政管理人员和技术支撑人员占比均不超过15%。生师比力争接近16:1。学校专任教师1100人,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教师的比例达到20%以上,具有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教师的比例达到40%以上。具有博士学位教师的比例达到70%以上,专业学院具有博士学位教师的平均比例达到95%以上。具有1年以上国(境)外学习和研修经历的教师比例达到50%以上,具有国(境)外博士学位教师比例达到6%以上。专业学院异缘教师比例达到50%以上。着力促进专任教师、党政管理干部和技术支撑三支队伍协调发展。

2.强化高层次人才建设

以高层次人才队伍为重点,通过各种人才建设计划,实现领军人物全面突破。实施“院士后备人选培养计划”,遴选已取得重要创新性成果的杰出学者作为后备人选。实施“杰出学者发展计划”,遴选海内外具有学术发展潜力的青年英才进入学校“人才特区”。实施“高层次人才培育支持专项计划”,提高科研资助力度和生活待遇,有计划地培育和集聚一批高层次人才。每个学科都有合理的学术梯队,部分学科团队水平具有国际竞争优势和影响力。争取到2020年,新增院士1人(中国科学院院士、或者中国工程院院士、或者发达国家院士)。新增国家杰青等7-8人。新增““万人计划”专家3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4人。

以药物科学研究院为依托,明确专职科研岗位职责和考核办法。以协同创新中心等“人才特区”为载体,通过“柔性引进”模式,在校内设立80个名誉教授、兼职教授、客座教授等非全时教授岗位,吸引国内外专家学者。修订博士后工作管理暂行规定,博士后招生人数达到80人,选拔优秀博士后留校任教。

3.加强管理人才和技术支撑队伍建设

实施处级干部能力提升计划,加大处级干部培训力度。优化处级干部队伍结构,推动轮岗交流和多岗锻炼。加强处级后备干部队伍建设。试点推进科级及以下干部轮岗。构建一个“行政职务”和“管理职级”并行的管理人员职业发展体系。

加强技术支撑人员建设。按学科专业合理配备,实行多样化的人员聘用形式和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办法,畅通晋升通道。加大技术支撑人员的培训力度。适度支持技术支撑人员提升学历,鼓励取得相关专业技术证书,并根据工作实绩兑现相关待遇,不断提升技术支撑队伍的整体素质和专业化水平。

4.深化人事管理制度改革

通过定编定岗,合理规划人才布局。在科学核定各类人员编制和岗位设置的基础上,统筹各层次人才培养和引进的导向与布局,合理确定不同学科的生师比,明确进人指标投向,坚持编制向教学科研重点岗位倾斜。建立人才引进联动机制,加强与相关职能部门及院(部系)的联动机制建设,增强人才队伍建设的系统性、前瞻性和针对性。实施青年教师引领计划,强化后备队伍建设。

完善人才引进和评价体系,建立国内外同行评议为核心的人才聘任制度。健全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机制,有重点地引进海内外优秀人才。设立“人才队伍建设伯乐奖”,奖励在高层次人才引进中作出突出贡献的教职工。明确年度师资补充比例,接收本校博士生比例不高于1/3,稳步改善师资队伍学历和学缘结构,保证师资队伍整体质量。逐步实施以师资博士后为主的新教师遴选制度,形成人才储备、教师遴选和人员流动的协调机制。以部分院(部系)为试点,下放副高职称评审权。

(四)强化自主创新和服务社会的科技创新能力

以“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社会服务能力明显增强”为宗旨,深度参与、支持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建设、“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重大战略项目和重大科技工程,承担一批国家重大科学研究项目,若干领域产生新理论和新发现,着力解决医药领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和关键技术问题,产出一批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研究成果,若干领域达到国际水平,一批领域处于国内领先地位,成为我国医药领域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管理研究的重要基地和创新中心。

  

1.凝练并聚焦若干国际国内领先的领域与方向

加大整合科研力量,进一步提高学校对重大、重点科研项目的组织和承担能力,强化科研创新意识,瞄准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前沿,推进学科交叉和综合研究,努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强项目跟踪,培育一批有影响的重大、重点科研项目。要在某些方向上达到国际同类学科先进水平,形成数个学科高峰,成为药大标志。

2.建设一批高水平的科研创新平台和基地

力争在“十三五”期间新增国家级创新团队1个、省部级创新团队2-3个。力争新增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或111引智基地1-2个、培育校级科研平台10个。力争国家和省部级各平台基地顺利通过评估或阶段性验收。

3.大力推进协同创新

加强江苏省生物医药协同创新中心、现代中药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继续做好顶层设计,充分发挥协同创新联合实验室的潜力,完善体制机制,建立灵活的人事、分配制度,保障协同创新的协同管理、资源整合与成果共享,产生实质性创新成果,力争进入国家“2011计划”。

4.保持科研项目与科技经费稳定增长新常态

力争在“十三五”期间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总数达到500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和重大项目总数达到20项;力争牵头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项目1项;力争人文社科项目取得更大突破。继续保持科技经费总量稳定增长,力争横、纵向到账经费在“十二五”基础上实现年均增幅20%,纵向到账经费总量12.5亿元左右,横向到账经费总量5.4亿左右。科研经费占全校收入的比例达到25%

5.产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国内外影响力的科研成果

力争在SCIEISSCICSSCI源期刊发表论文数量稳步增长,高影响因子论文逐年增加,在NatureScienceCell等顶级学术期刊上实现突破。加强学校科研论文评估和动态分析,不断提高论文质量和引用频次。力争发明专利授权量以年均10%的比例增长。力争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2项、省部级科技奖励20项。力争获得临床批件6-8个,一类新药证书2-3个。

以科技成果创新促进学科建设,提升ESI学科排名。已经进入ESI1%的学科排名明显提升。在保持药理学学科优势的同时,大力发展毒理学,争取药理与毒理学进入到ESI80-100名;化学学科进入到前500名。“十三五”期间,生物与生物化学、材料学、植物和动物科学等学科领域争取进入ESI世界排名前1%,使学校ESI排名前1%的学科领域数增加到4-5个。

6.大力拓展产学研合作

立足行业,服务地方,打造药界“硅谷”。积极探索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等政策改革,畅通产学研成果转化机制,打通“实验室”向“生产线”转化的桥梁。强化校企合作、增强“四技”服务能力,进一步加强技术转移中心和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建设,建立和完善技术转移商业营运机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专利技术实施。力争到2020年,科技成果转移或转化2000项。

7.完善适应新形势的科技管理服务体系

根据国家科技政策的调整,适时进行学校科技管理制度的调整,保障科研人员的利益,调动和保护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逐步建立适合从事基础和前沿技术研究、应用研究、成果转化等不同活动的分类评价制度。

(五)大力实施“国际化”战略

推进国际化进程是学校实现跨越式发展、迈向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重要举措。扩大留学生招收规模,提升培养质量;加强学生联合培养、提高国(境)外学习经历学生比例;打造教师队伍国际化平台,拓宽教师国际视野;搭建科研合作和学术交流平台,提升国际声誉和竞争力。力争到2020年,国际化排名指标位居教育部直属高校前2/3

1.扩大访学留学规模,推动学生国际化

实施学生海外经历计划。设立学生海外留学基金,开发与国(境)外友好学校的学生交换项目和短期海外经历项目。巩固和美国、加拿大现有合作院校的合作关系,加大与亚太、欧洲、大洋洲地区的合作与交流力度,充分挖掘港澳台地区合作潜力。理顺联合培养管理体系,扩大学生国际联合培养规模。“十三五”期间,建立在校生联合培养双学位项目2-3个。主要院(部系)与国际知名院校及所属学院新建1-2个实质性合作项目。到2020年,使具有国(境)外经历的本科生达到在校生总数的2%,江苏省品牌专业建设点专业学生具有海外交流经历的比例达到5%,硕士研究生具有海外交流经历的比例达到20%,博士研究生具有海外交流经历的比例达到30%

实施“留学中国药大”计划。成立国际教育学院,全面负责留学生的招生和管理工作。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级各类留学生奖学金,设立优秀留学生奖学金、校长奖学金、著名企业奖学金。加快短期项目的开发及招生,推动外方学校学生来校体验、实习、交流,同时加大短期项目的招生力度。到2020年,留学生规模达到600人。

2.实施引进来走出去战略,推进师资队伍国际化

扩大公派留学和教师出国(境)培训规模。具有1年以上国(境)外学习和研修经历的教师比例达到50%以上。选拔一批优秀青年教师到国(境)外著名大学进行一年以上进修学习,提高科研能力;选派一批专家学者利用假期或学术休假时间赴国外进修或合作研究1-3个月,提高国际交流能力;重点支持一批国家杰青和重点学科带头人赴国外参加学术交流活动,扩大其国际学术影响力;支持优秀学者出国参加学术会议,开展学术交流,展示学术成果。引进国外智力强校。围绕学校重点发展学科领域,引进世界一流人才,力争“十三五”末,外籍教师达到50人;招收国外博士后来校合作科研,同时开辟招聘国际化人才新渠道。

3.加强国际化专业建设,推动教学国际化

推进国际化专业建设。新开本科全英文授课专业2个,研究生全英文授课专业1个。优选3-5个具有特色和优势的学科专业,与世界一流大学实现师资和资源共享、学生交流和互换、学位互授和联授,打造国际化的教育平台。推进国际化课程建设,增加全英语课程和在线课程数量,提高教学水平和效果。“十三五”期间,新增本科全英文课程30门以上,研究生全英文课程10门以上。利用暑假时间邀请40名以上外国专家开设40门全英文短期课程,吸引更多学生参与。营造浓郁国际化校园氛围。

4.推动国际合作,促进科学研究国际化

瞄准国际学术前沿,打造国际科研合作大格局。通过实施国际合作基地建设计划、重大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建设计划、国际合著论文提升计划,加快建设高水平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教授互访和学科双边合作研讨会、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等合作机制和平台,培育高水平国际合作成果,提升学校国际学术竞争力。选择世界高水平大学作为合作伙伴,共建高端国际合作科研平台1-2个,积极参与并大力开展全球和区域性重大科研项目。在现有2个引智基地基础上,新建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2个。

积极参与国际大学联盟合作组织,巩固和发展中美药学院校联盟,争取每年召开一次联盟院(校)长会议,进一步扩大交往范围,跻身世界范围的大学联盟合作组织体系。积极加入世界药学高端组织,增加参与度,提高话语权,高质量完成2016年国际药学会(FIP)世界药学教育大会的承办工作。重新定位和梳理现有友好学校网络,争取与10-15所世界高水平大学建立密切的合作伙伴关系,搭建友好学校战略合作平台。

(六)提高社会服务能力

1. 进一步发挥学校优势,服务行业需求

增强主动服务医药产业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加强与全国各类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的战略合作,持续扩大学校的服务力和影响力。积极与医药企业、科研院所合作共建联合实验室,如深圳研究院等,加快科研成果产出。建设中国药科大学药用辅料及高端制剂研发中心,为制药企业提供优质服务。与南京市第一医院、南京市鼓楼医院在药品上市后再评价以及临床合理用药方面等深度合作。加强在医药经济和政策法规等领域的前瞻性、对策性研究,充分发挥“国家药物政策与医药产业经济研究中心”高端智库作用。

2. 进一步深化校地合作,助力江苏发展

围绕江苏“两个率先”的战略目标,为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献计献策。发挥学校在医药领域的优势,积极参与江苏产业技术研究院、科技孵化器、成果转化实体机构和公共技术平台建设。积极参与江苏重大疾病防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参与江苏医药产业战略研究,充分发挥学校智库作用。深化校地实质性交流与合作,加强连云港研究院、药物科学研究院栖霞分院、江宁科创园等研究基地内涵建设。

3. 进一步加大对口支援力度,拓宽合作领域

择优选派援藏、援疆干部,积极开展对西藏藏医学院和新疆医科大学对口支援工作,提升两所高校的师资水平、人才培养质量和科研服务能力。加强对口扶贫工作力度,推动与陕西省镇坪县及江苏省灌云县的帮扶工作再上新台阶,与扶贫地区相关单位建立全面合作,从资金、技术、培训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丰富扶贫工作内涵,提高扶贫工作质量。加强扶贫成效宣传,提升学校社会影响力。

4. 进一步健全社会合作机制,争取更多支持

成立MPA教育中心,为医药行业人员进行知识更新培训和创新能力提升。整合优势资源,大力推动继续教育发展,提高继续教育受益面、覆盖面、服务面,力争“十三五”期间,继续教育收入年均增长10%。成立中国药科大学理事会,健全社会支持和监督学校发展的长效机制。设置校友联络办公室,加强与校友及社会各界的联系和互动。规范教育发展基金会运行体系,力争实现年均捐赠收入5000万元。

(七)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

1. 加强领导班子和管理队伍建设

坚持党管干部原则,落实全面从严治党新要求。加强思想政治建设,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认真贯彻《关于坚持和完善普通高等学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实施意见》。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完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坚持高质量的民主生活会,不断扩大党内民主。坚持校院二级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制度。认真落实校党委“五个一”制度。

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选人用人标准,完善“4321选拔任用程序坚持干部交流轮岗,推进干部“能上能下”机制,注重发挥组织推荐和民主推荐的作用,扩大干部选拔任用的公信度。坚持开展集中培训,积极选派干部参加校外培训。完善科学评价和激励机制,建立健全干部年度和任期管理、监督、考核和激励机制,完善考核结果反馈和运用机制,将考核结果作为干部任用的重要依据。重点考核“双肩挑”干部的管理绩效,促进“双肩挑”干部将主要精力投入到管理工作中。

2.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

健全院(部系)党政共同负责制,完善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及“三重一大”议事规则。落实党建责任制,全面推行基层党组织年度考核及二级党组织负责人党建工作述职评议制度,切实履行好党建第一责任人的职责。扎实推进“四个三工程”,建好二级单位党委书记、党支部书记和组织员三支队伍,不断夯实党建工作基础。鼓励党支部建在学科团队上,推广院(部系)研究生支部按专业、导师及实验室设置,扩大党组织覆盖面。培育基层党建品牌项目,积极宣传和展示党建工作新成果。

加强党员队伍建设,严格标准,规范程序。制定出台《中共中国药科大学委员会发展党员工作实施办法》,严格执行学生党员发展“三投票三公示一答辩”制度。立项、培育一批党建工作品牌。依托党建与思政研究会,提高党建研究水平,取得一批高水平研究成果。

3.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干部工作作风建设

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党委主体责任,纪委监督责任。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深化“四风”整治,严守六大纪律,践行监督执纪的“四种形态”,筑牢拒腐防变思想防线。加强相关制度建设,构建长效机制,巩固和完善党风廉政建设制度体系建设,开展重要制度廉洁性评估,及时做好各项制度的废改立,提高制度的可执行性。推进惩防体系建设和廉政风险防控,注重从源头上预防腐败。强化监督执纪问责,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廉洁校园氛围。

落实《中国药科大学机关作风建设暂行规定》,建立管理岗位工作业绩评价机制,进一步提升专业化、职业化水平。不断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使党员干部在严格纪律约束下干事创业成为新常态。扎实开展“学习型、服务型”机关创建活动,切实解决师生员工普遍关心的问题,通过网上办公等途径,改进文风会风,提高办公效率。

4. 加强宣传工作

建立学校“十三五”新闻信息发布制度,及时准确全面发布学校发展情况,掌握舆论主动权。促进校园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形成宣传矩阵,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畅通发布渠道,借力社会媒体,完善新闻信息发布制度,积极回应师生期盼,及时推广具有本校特色、反响良好的创新举措和工作成果,将学校新闻网打造成学校综合性的资讯平台和展示窗口。以80周年校庆宣传为重点,加大宣传力度。

5. 加强统战工作

积极探索新的途径方法,做好统战、工会、离退休等工作,团结汇聚各方力量。

完善大统战协调机制,注重发挥二级党委部门统战委员作用,将工作重心下移,形成学校党委、统战部、组织部、人事处等部门和各院(部系)共同参与、统一协调、相互支持的工作联系机制。加强联系交友,完善领导干部同党外代表人士联系交友制度,每位校领导联系1-2名党外代表人士,每年开展不少于2次的交友谈心活动。支持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加强自身建设,有计划推进民主党派成员发展工作,做好民主党派到期换届工作。适时成立留学归国学者联谊会。

坚持完善以教代会为基本形式的民主管理制度,不断加强教代会制度化、规范化建设,积极推进二级单位教代会建设。发挥工会的“四项职能”,维护教职工合法权益,提高教职工福利费标准,加强对教职工的人文关怀,全面提升教职工的素质。力争在“十三五”期间,成功申报全国模范职工之家。

(八)建立综合保障体系

1.完善现代大学制度

推动《中国药科大学章程》贯彻实施,对校内规章制度进行全面审查梳理,建立健全与研究型大学相适应的规章制度体系,全面推动依法治校工作。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积极推进学术委员会、学位委员会、教学委员会等学术治理组织体系建设,强化“学术第一”和“教授治学”意识,充分发挥各级各类学术组织在学科建设、学术评价、学术发展和学风建设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倡导学术自治和学术自由。

进一步理顺学校和二级单位的关系,充分发挥二级单位办学的创造性和积极性。科学划分学校与学院(部系)的权责,逐步推进管理重心下移,进一步扩大学院(部系)办学自主权,完善分类管理的绩效考核体系。

2.实施财务支撑计划

积极争取更多的财政支持。积极争取“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专项资金。用好省级协同创新中心财政拨款。盘活资金存量,通过政府拨款、校企合作、社会捐赠、校办产业回报等多种方式,实现资金来源多样化。加强财务管理,防范财务风险,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建立健全高效规范的采购招标管理和服务体系,更好完成各种类型的采购招标任务。拓宽审计工作范围。加强各类审计项目管理,确保资金使用安全规范。完善经济责任审计制度,探索建立任中审计制度。

稳步提高教职工生活待遇。改善民生,提高福祉,为师生提供更好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条件。在学校财力可行的前提下,在现有工资分配体系的基础上,实现薪酬的双年度调整。

3.实施国有资产重整计划

推进国有资产清查工作。2017年前,力争完成对清查中出现的有账无物资产处置的消账工作。完成江宁校区共计40.7平方米房屋所有权证和土地使用证的办理工作。继续对我校现有校办企业实施关停并转工作。2018年前,完成制药有限公司的整体搬迁工作。力争到“十三五”末,制药有限公司正式在新三板上市交易。力争在2020年使资产经营管理公司的总资产达1亿元。

4.建立健全学校公用房和公共实验平台管理制度

推进公用房有偿使用改革,建立资源有偿使用制度。进一步完善教工周转房管理制度,到2016年末,制定学校空余房源租赁方案,盘活存量,通过收费杠杆,重点保证青年教职工及人才引进用房,完善教职工临时性过渡用房和周转房管理制度,发挥流转功能,提高使用效率。

建设公共实验平台。投入专项资金,在学校、学院、学科层面建成一定数量满足实际需求的公共实验室,搭建学校大型仪器共享平台,逐步提升大型仪器的共享与开放服务水平,健全大型仪器的绩效考核体系。

5.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体系。重点保证学院实验楼一期项目竣工,推进学院实验楼二期项目建设,争取学生公寓、博士后及外籍教师公寓等项目获得立项建设。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基础设施、校园环境的综合整治工作。完善校园景观和视觉形象识别系统,打造现代化、数字化、绿色化的大学校园。进一步调整和优化校区功能定位。江宁校区按主校区的定位建设,以现代化大学校区为建设目标,成为学校教学育人和综合管理的重心。玄武门校区在201680周年校庆前完成全部维修改造任务,以科技创新区为建设目标,成为学校科研中心和对外服务的窗口。

6.提升信息化水平

加强现代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以数字图书馆为基础建成与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相适应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和知识服务体系,力争成为江苏省高校医药文献信息服务中心。加强智慧图书馆与信息共享空间建设。到“十三五”末,实现校园网出口带宽达到3G,校园数字资源总量达到80TB。馆藏文献资源总量达到185万册(纸质资源110万册,电子资源75万册)。

7.提高综合服务保障能力

推行成本核算,推动后勤服务水平进一步向专业化、规范化、精细化发展,大力提升师生满意度。加强食品安全管理,确保食品安全。与江宁科创园共建化学试剂采购电子商务平台。完善以危化品管控为主的实验室安全管理,规范实验室废弃物的收集和处置。巩固学校“大保卫”安全工作责任体系,完善消防、安防设施建设,妥善解决玄武门校区停车难问题。加强综合治理,有效处置突发事件,切实维护校园及周边安全稳定。

8.铸就独特校园文化

大力宣传和弘扬“精业济群”校训精神,倡导“学术第一、师生为本、共生共赢”理念,办最好的药学教育,营造教师专注于教学和科研、学生专注于知识技能培养和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以80周年校庆为契机,总结办学经验,编纂出版《中国药科大学校史》,将学校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积淀凝炼成为全校师生的共同价值观,弘扬历史责任感,增强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形成巨大凝聚力和向心力。围绕“药”字,加强图书馆、校史馆、药学博物馆、药用植物园等活动场所建设,为师生提供激发兴趣、探求知识的环境;加强各类讲座、报告、论坛等学术资源建设,为师生提供开阔视野,领略前沿的机会;加强实训中心、模拟药房、实验中心等实践平台建设,为师生提供施展才华、完善自我的空间;打造优美的校园环境和外围环境,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形成清新高雅、催人奋进的大学校园文化。培育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化品牌,在传承创新中发挥引领和辐射作用,让校园生活成为学生成长历程中最难忘的时光。

、组织与实施

“十三五规划编制及实施工作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系统工程,关系到学校工作全局和长远发展。需要加强规划编制实施的组织领导,把聚焦内涵,提高质量作为长期坚持的重大方针,建立以本规划为指导的战略管理体系,健全规划实施的中期和年度监测的评估制度,将规划的实施和落实情况作为各部门考核的重要指标。

1. 加强组织领导

学校成立以书记、校长为组长、其他校领导为副组长的“十三五”规划实施领导小组。负责组织领导规划实施,协调解决规划实施中的重大问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挂靠综合改革办公室,成员由各专项规划牵头单位负责人组成,负责监督检查、评估及报告规划进展和落实情况。

2. 确保有效衔接

学校建立由总体规划、专项规划、院(部系)规划三部分构成的 “十三五”发展规划体系。由主管校领导牵头负责,带领相关部门制定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师资队伍建设、国际化建设、校园建设、国有资产管理等10项专项规划。由各院(部系)院长(主任)牵头负责制定学院(部系)发展规划。各专项规划及院(部系)规划服从总体规划,确保各项规划有效衔接,形成目标一致、内容协调、措施互补的规划体系。

3. 实施目标管理

学校将根据“十三五”发展规划总体目标制定关键指标体系(KPI),分解落实到相关部门,明确各部门的责任,各牵头单位和部门进一步将专项指标和任务分解落实到下一级单位。学校将根据“十三五”发展规划总体目标,分解到每个年度,在每年年初制定学校年度工作计划和目标,作为年度绩效考核的主要依据,激励单位和个人为实现目标任务做贡献,使规划真正成为指导学校发展的“路线图”和“时间表”。

4.开展监督评估

建立动态管理机制,加强规划执行的过程管理和目标管理,及时掌握规划执行情况,在规定的时间节点内验收阶段性成果,确保规划有序展开、扎实推进。为适应不断变化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以及学校发展的新情况,通过科学评估,对“十三五”规划进行适时修正和完善,确保学校发展更好地对接国家发展战略和社会需求。


附录:主要名词解释

1. “两个阶段、三步走战略2013年,学校开展转型发展大讨论和召开第九次党代会,明确的学校发展战略和目标定位。即实施“两阶段”(第一阶段,2014年至2026年:强基础、上水平阶段;第二阶段,2027年至2036年:扬声誉、创一流阶段)、“三步走”(第一步,2014年至2018年:夯实研究型大学基础;第二步,2019年至2026年:步入研究型大学行列;第三步,2027年至2036年:建成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发展战略。

2. 党委“五个一”制度2013年,为巩固落实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学校制定领导班子转变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五个一”制度:即校领导班子每年集体听取1次学院(系)领导的工作汇报;校领导班子每学期分别与教职工代表、离退休代表、学生代表进行1次面对面交流;校领导班子成员每年在校内作1次专题报告;校领导班子成员每年结合学校重点工作,明确一个主题,开展1次专题调研,形成高质量的调研报告;校领导班子成员每个月听1次课。

3. 党建“四个三工程” 20123月,校党委在《深入开展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的实施方案》中提出四个三工程:学校党委每年举办一期党支部书记培训班,开展一次最佳党日活动评选,结合年终考核进行一次党支部工作情况的检查;各二级党组织每年举办一次专家报告会(报告会的内容可以是形势政策、学术科研、文化艺术等),开展一次围绕教学科研、服务中心工作的主题实践活动,组织一次党支部书记学习工作交流;要求基层党支部每年召开一次民主生活会,向全体党员报告一次工作,组织一次民主评议;要求每位党员每学期做一件有意义的事,写一篇学习工作体会,与非党员群众谈一次心。

4. 4321选人用人模式:在中层干部选拔任用程序上,学校党委坚持做到“四次常委会,三次公示,两次票决,一份纪委书面廉洁说明材料”

5. “三种专业实践模式:为培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成为“职业应用型”高层次人才,学校研究生院构建三种“专业实践模式:基地式实践模式、协同式实践模式、项目实践模式。

6. 实践基地“四级管理”模式:为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基地建设,学校研究生院建立“实践基地四级管理”模式,即专业学位实践基地由研究生院、依托学院、企业、校内外导师四级管理。

7. “五段考核”制度:学校研究生院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导向,改革创新考核评价标准和方式,实行专业学位研究生“五段考核”制度,一是学位课程的考核, 二是基础能力训练的考核,三是中期考核,四是专业实践考核,五是学位论文考核。

8. NDPE:国家药物政策与医药产业经济研究中心(The Research Center of National Drug Policy & Ecosystem,简称NDPE),是医药政策与产业经济研究、交流和合作的非盈利性、实体性的学术性组织,中心设在中国药科大学。

9. 专业学院异缘教师比例:最高学位授予单位非中国药科大学的教师所占专业学院专任教师比例。合理优化的学缘结构, 能活跃学术气氛、优化知识能力结构,加快科技创新,利于学术繁荣。


中国药科大学“十三五”规划.pdf


版权所有©中国药科大学 苏ICP备05007142 苏公网安备 32011502010017号
玄武门校区:南京市鼓楼区童家巷24号 210009;江宁校区:南京市江宁区龙眠大道639号 211198